董伟伟: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12浏览次数:8295来源:学院党务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ok138cn太阳集团官网作为西部一所重要的师范类院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立校之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共鸣。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对于这一重要论断,我们要从“历史必然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的革命活动都与高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最终改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了一系列教育机构,包括早期的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后来的延安大学等。这些教育机构把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崇高信念的革命战士和党员干部。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不断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怀揣救国救民理想的有志青年投奔延安、投身革命,不断壮大革命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高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凝聚了大批道德高尚、知识先进、业务精湛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两弹一星”元勋,到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走出校门的学子,无不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崇高理想的感染与鼓舞,舍小我顾大我,齐心协力,忘我工作,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变成逐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贯彻落实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广大师生再次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形态的真理力量,树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永不僵化的观念;树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克服了理想信念失落、价值观念混乱等消极现象。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高校广大师生明确了奋斗的方向,汲取了奋斗的力量,增强了自身的定力。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填充中国大学的底色。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填充中国高校的政治底色。高校的政治底色也就是高校办学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关涉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高校最根本的政治底色、政治方向,离开了这个根本方向,高校办学就会迷失方向,就会遭受损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办好我国的高校,第一条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填充中国高校的理论底色。高校首先是一个探求和传播真理的地方。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高等学校要成为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填充中国高校的价值观底色。马克思主义不仅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而且还占据着道德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以往任何伦理道德和乌托邦理想所不能比拟的。为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初心,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广大师生要自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作为高校最鲜亮的价值观底色,反对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念。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填充中国高校的话语底色。面对过去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反常现象,高校要担负起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任。广大高校师生要积极介入社会实践,勇于直面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勇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释疑解惑。马克思曾指出,理论思维的力量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在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中,才能彻底击败各种歪曲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调,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从而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