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大近年成就展时指出:“先是要让国家达到一流水平,其他服务于国家一流。”国家一流学术才能一流,国家一流需要教育一流。这既表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有能力为学术一流、教育一流提供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也体现了在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征程上必须把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有力地增强了我国能够办好一流教育的自信。2014年习总书记在北大座谈会上就提出,国力增强,要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部署。
一、办一流的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保持中国特色,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我国高等教育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主要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全校各项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学生个体发展与奉献社会的能力,激发社会纵向流动的活力,以优质教育创造美好生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在争创世界一流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目标。
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面向世界,融通中外,促进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是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因此,从外部条件来说,要深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构建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秩序,做好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等人才引进工作;从内部条件来说,要推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或领域。通过“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
二、办一流的教育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教师是全部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过程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反映该学校的整体实力。习总书记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使命担当和角色定位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政治素质过硬,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业务能力精湛,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等业务素质;育人水平高超,优秀的高校教师除了有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对学生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品德养成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全方位的影响。高校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对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品德、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建设,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办一流的教育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和要求。这就为我国高校培养、选拔、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根本依据。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各类高校的发展程度、速度和规模、学科特长、办学定位,在育才、识才、用才上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实现人尽其才;必须以增强人才活力为核心,在理念、政策、体制等方面创造更有利的激发人才的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凝聚力的环境条件;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使命,不断提升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意识和能力。
赵秋静:ok138cn太阳集团官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8年5月28日 字数:1928字